6月21日,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联合苏格兰李爱锐基金会在基金会大厅举办李爱锐纪念招待会。苏格兰议会议长约翰斯顿、爱丁堡市长阿尔德里奇等政要、苏各界代表以及李爱锐女儿帕特里夏及其他亲属等50余名嘉宾参加。博士联盟代表楚崇智博士、博士联盟荣誉顾问Jim Galloway受邀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纪念李爱锐先生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并缅怀李爱锐的国际主义精神及其在体育领域的卓越贡献。李爱锐的女儿帕特里夏作为亲属代表发言,对纪念活动表示感谢,并分享了珍贵回忆。活动中播放了李爱锐的纪录短片,使与会者重温了这位伟大人物的光辉历程。

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张飙在讲话中高度赞扬李爱锐对中英两国友谊的深远影响及其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方面所作的贡献。天津市副市长和潍坊市副市长也分别致辞,回顾了李爱锐在中国的传教和教育工作,赞扬了他对中英友谊的贡献。

Eric Liddell 100组委会代表介绍了本次纪念活动的筹备情况,并表示希望通过纪念李爱锐,更多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他的精神,推动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

庆典活动中,中英两国表演者共同演绎了《茉莉花》和《友谊地久天长》等经典曲目,展现了中英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与文化交流。会后,英国各界人士与中方代表进行了友好交谈,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本次纪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与会者纷纷表示,李爱锐的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他所代表的体育价值和国际主义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部分图文来源: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

附李爱锐生平事迹:

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中文名李爱锐)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父母是苏格兰传教士。父亲李德修牧师(Rev. James Dunlop Liddell)1899年来华传教,母亲玛丽·雷登(Mary Reddin)同为传教士。李爱锐的童年在天津度过,经常和哥哥罗伯特在伦敦会院内(今天津口腔医院一带)踢球,从小展现出体育天赋。

1907年,李爱锐随家人返回苏格兰,并进入伦敦东部的Blackheath宣教士子弟学校读书。1912年,该校搬迁至诺丁汉,成为著名的伊尔撒姆学院(Eltham College)。在校期间,李爱锐在板球和橄榄球方面表现出色,担任学校板球队和橄榄球队队长,并当选为年度最佳运动员。他在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为其未来的运动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1年,李爱锐进入爱丁堡大学主修科学,同时继续展现其非凡的体育才能。在大学期间,他的短跑和橄榄球技能进一步提升,成为校园内备受瞩目的运动明星。

运动生涯

李爱锐在大学期间开始崭露头角。1922年,他成为苏格兰橄榄球队成员,代表苏格兰参加了五国锦标赛。虽然他在橄榄球场上表现出色,但他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短跑才能。

1923年,他在英国业余田径协会(AAA)锦标赛上赢得100码和220码比赛的冠军,并创造了100码的英国纪录,时间为9.7秒,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之一。此时,李爱锐已经被誉为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1924年巴黎奥运会:

李爱锐因宗教信仰放弃了他最擅长的100米比赛,因为预赛安排在星期日。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他坚持信仰,最终选择参加400米比赛。在400米比赛中,他以47.6秒的成绩赢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此外,他还在200米比赛中获得铜牌。李爱锐的坚守信仰和出色表现,使他成为奥运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巴黎奥运会之前,李爱锐还在英国奥运选拔赛中以21.6秒的成绩赢得220码比赛,并在随后的四分之一英里比赛中创造了新的英国纪录。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胜利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坚守信仰的最佳证明。

教育事业和社区服务

1925年,李爱锐回到中国天津,在新学书院(今天津第17中学)担任教师,教授数学、化学、自然科学,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组建了足球队和田径队。他在教书之余,仍继续训练和参赛,影响了许多中国青年。李爱锐的教育方法独特且富有成效,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强调品格教育。他相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社区建设:

1929年,李爱锐协助改建了天津民园体育场,使其成为当时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天津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运动和休闲场所。李爱锐在中国的教育和社区工作中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致力于帮助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李爱锐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和社会服务工作。他帮助筹集资金建设学校和医院,并参与了许多救灾和扶贫项目。他的无私奉献和爱心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不仅是教育和社区服务的楷模,更是社区服务的榜样。

在华的家庭生活:

1934年,李爱锐与加拿大宣教士的女儿弗洛伦丝·麦肯齐(Florence Mackenzie)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女。尽管战云密布,李爱锐依然坚守在中国,从事教育和社区服务工作。他们的婚姻充满了爱和信仰的力量,在艰难的岁月里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

战争与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

李爱锐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一道抗战,参与救治伤兵和接济难民的活动。1941年,为了家人的安全,他将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往加拿大,自留在中国继续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爱锐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今潍坊市),继续教育和社区服务工作,直到1945年因脑肿瘤去世。在集中营中,他依然坚持每天教书和组织体育活动,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其他被关押者。

在潍县集中营中,李爱锐被尊称为“潍县的光”。他不仅教授学术课程,还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孩子们和大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他用自己的食物和药品帮助有需要的人,并用无尽的爱心和耐心照顾同伴。他的无私奉献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成为集中营中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李爱锐在集中营中的奉献精神影响了许多人。他组织并领导了许多体育活动,包括足球比赛、田径比赛和其他体育项目,帮助营内的孩子们保持身心健康。他还坚持每天进行教育活动,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精神遗产

《火战车》:

1981年,李爱锐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全球的知名度。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他的运动生涯,还突出了他在人道主义和道德上的坚守,使更多人了解和尊敬他的精神。

纪念场馆:

全球各地不断举办纪念活动,以缅怀李爱锐的伟大精神和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李爱锐被评选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2024年,纪念李爱锐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进一步弘扬他的精神和遗产。

李爱锐中心(Eric Liddell Centre):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李爱锐中心是一家社区服务中心,以李爱锐的名字命名,致力于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中心通过其各项服务项目,延续和弘扬了李爱锐的奉献精神和关爱他人的理念。

潍坊李爱锐纪念碑:潍坊市内设有李爱锐的纪念碑,位于当年他被关押的潍县集中营旧址(现为潍坊第二中学)。1991年,由一位香港工程师Charles Walker发起,并在中英两地筹集资金建造了这座纪念碑。

李爱锐的一生不仅展示了卓越的运动才能,更以其坚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他的事迹不仅在体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更在人类精神的高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李爱锐的精神遗产通过各种纪念场馆和教育资源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人们,不断追求卓越,服务社会。

参考资料:

1. 艾伦•考菲(Ellen Caughey)著,董家范译,《李岱尔》。台北:天恩出版社,2005年。
2. 梅葛努珊(Sally Magnusson)著,黄莉莉译,《火战车——飞跃的苏格兰人》。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1985年。
3. Catherine Swift, Eric Liddell.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朱利安•威尔逊(Julian Wilson)著,蒋须恆译,《神圣的终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供稿:楚崇智
编辑:李永健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9 − 9 =

Copyright ©2024 Doctorate Association

Managed by 深圳智创博联有限公司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or    

Forgot your details?

Create Account

14 − 3 =